哪些特质的孩子,更容易遭遇校园欺凌?

哪些特质的孩子,更容易遭遇校园欺凌?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编辑:“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欺凌者一定察觉到了被欺凌者心中那种被强烈抑制的攻击性。”林宇说。

编辑:橡皮、水杯、书包......从初一下学期到初三上学期,林宇的东西总是莫名其妙地消失,然后在消防柜、椅背、黑板顶部,甚至是厕所里出现。每当他焦头烂额时,“闹剧”的始作俑者便会向周围同学炫耀:“看,他又被我耍了!”

编辑:很多年后,林宇才意识到自己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尽管他在初中时就读于重点班,但由于成绩落后,他有些自卑,并且很少发脾气,甚至有点“讨好型人格”。闹剧开始时,他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这并没有减少欺凌,反而逐渐演变成日常行为。林宇曾经反抗过,但对方偶尔“消停”两天后又变回了原样。最终,林宇不再反击。他回忆道:“如果当时我的脾气硬一点,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日前,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意见明确指出,应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的学生,以及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

校园生活、人际关系状况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密不可分。校园欺凌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会产生消极影响。那么,校园欺凌是否具有普遍规律?我们能否通过找到共同点并加以规避,从而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呢?

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有人认为:“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欺凌者一定察觉到了被欺凌者心中那种被强烈抑制的攻击性”。心理咨询师严艺家表示,这个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不闹脾气’可能意味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多空间去学习建设性地表达内心,包括攻击性在内的负面情绪;欺凌者往往习惯用破坏性方式去表达攻击性及负面情感。”她解释道,在后者的眼中,前者就像是“小绵羊”一般好欺负。

严艺家总结说,以下3种孩子更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一、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父母通常会称赞他们“好带”或“不怎么发脾气”。二、习惯于被安排生活的孩子,他们缺乏独立决策和拒绝“不”的能力。三、身心长期遭受粗暴对待的孩子,他们逐渐习惯于被他人侵入自己的边界,并在人际关系中无意识地复制这种模式。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贾洪武接触过许多遭受校园欺凌的孩子。其中,一些孩子确实有抑制攻击性的倾向。

"有的孩子接受了‘反暴力’教育,但不明白该在他人侵犯到何种界限时反击。"贾洪武曾开导过一个信奉“和平主义”的孩子,他在学校经常受到恶意的骚扰。这个孩子虽然很生气,但他强烈的道德感使他不愿以激烈的方式反击。在接受心理咨询后,他终于爆发了,用尽全力反抗,最终成功脱险。

“还有的孩子,家庭条件不太好,或是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子女,认为自己无法获得良好的保护,不愿与人起冲突。”贾洪武接触过的另一个小孩,家境贫寒,父亲从小就告诉他“要夹着尾巴做人”,因为“家里没地位、没关系”,对被欺凌也持息事宁人的态度。这种孩子长大后往往讨好型人格,回避矛盾,在欺凌面前甚至抗拒、害怕与人交往。

然而,贾洪武并不认为被欺凌与抑制攻击性倾向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他认为,“遭受欺凌的孩子也有没有压抑攻击性的,只是他们没有反击成功的能力”。在贾洪武看来,遭受欺凌的孩子大多具备三个特征: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发育较晚以及无法及时得到家庭的援助。其中,人际关系是最主要的因素——被欺凌的孩子常常孤立无援。他见过一个小学时期多次转学、因而“土气”、常被欺负的孩子。欺凌者人多势众,他不敢反抗,而作为转校生,他与其他孩子不熟悉、没有交情,也没有人站出来制止欺凌。

对于那些习惯于压抑攻击性的人,严艺家希望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勇敢地承认它。这样,他们就可以树立自己的边界,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环境。此外,他们也可以向信任的人倾诉,避免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贾洪武建议,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发展同伴关系,避免成为独行侠。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防止欺凌的发生。如果孩子已经遭受欺凌,我们应该立即向父母和老师报告,寻求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帮助和保护。

贾洪武认为,除了加强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建立社交关系外,家长还应认真倾听孩子在校的故事,并在可能发生欺凌时探究真相。

"老师在发现潜在的校园欺凌时,也应第一时间去核实情况是否属实,采取行动帮助学生脱困。"贾洪武曾接触过一位老师,他在得知欺凌事件后,将双方召集到办公室,分别了解情况。随后,他为双方澄清欺凌的不义和不利之处,并要求他们在班级里公开和解。他还承诺未来不会再出现类似情况,否则将升级处理欺凌事件。很多年后,两位同学感叹道:"多亏了老师当年的调解"

“学生一般会惧怕老师的权威,有能力的老师若能第一时间介入,很多欺凌便可能尽早被解决。”贾洪武表示,如果老师无法解决欺凌问题,家长可以出面协商。如果仍然没有结果,可以报警或寻求法律保护。

(林宇为化名,应受访者要求)

撰文:实习生周冀。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李丹萍。

图文排版:周 冀

往期推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