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的器材观

19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的器材观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对于许多摄影师来说,如何更快地成长,成为职业摄影师是一个热门话题。在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期间,我们采访了19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探讨了创作与设备选择之间的关系。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采访,能够为更多人提供创作观念和创意思路方面的参考,帮助那些有意深入摄影领域的人,在“选择方向”、“实现创意”以及成为职业摄影师等问题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和经验。

从胶片到数码,摄影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主要取决于个人喜好和创作需求。

大画幅相机在许多摄影领域仍然存在,例如:

拍摄体育题材时,需要携带大量的器材,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新闻摄影记者通常都会选择“大三元”这样的镜头组合。

性能优异的机身能够胜任大多数摄影题材,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

商业摄影不仅仅是使用相机和镜头,还包括灯具和其他配件的运用。

刘宇,摄影师。

我并不擅长新器材和技术,但我经常使用佳能EOS5D MarkIV数码单反相机,搭配“大三元”镜头,包括16-35mmF2.8、24-70mmF2.8和70-200mmF2.8。此外,我也很喜欢使用富士X-Pro2和索尼黑卡RX100相机。 对于刚开始尝试纪实摄影的朋友,建议不要过于关注摄影器材的选择和操作问题。只需专注于拍摄内容和拍摄方式。我个人认为,只要操作得当,摄影器材的性能和功能差异并不重要。 在操作方面,我常用P挡、快门优先和光圈优先模式。对于感光度设置,我直接使用自动感光度。具体拍摄模式取决于拍摄内容和环境光线。但我非常重视对焦的准确性,因为我很少使用连拍功能。 在拍摄高速移动的被摄主体时,如果环境光线不好,我会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和高速连拍。这是一种职业摄影师的自然反应。当进入拍摄现场时,我预估到被摄主体的运动状态,并提前设定好相机。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不必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 在我的镜头中,24-70mmF2.8镜头最常用。它能使画面看起来自然、平和,没有夸张的变形,并能用更平实的视角完成拍摄。许多人追求视觉冲击,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纪实摄影的本质。纪实摄影应该是通过画面内容和故事来打动人心,摄影语言只是讲述故事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提高方面,我认为器材和技巧并不能直接提高摄影师的水平。特别是在深入纪实摄影的专题项目创作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器材。我们应该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只要我们坚持在自己喜欢的题材上拍摄,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果。

话说回来,在某些题材上,动态影像确实比静态影像更具优势。例如,观看一场体育比赛时,视频比照片更能让人感受到身临其境。但是,短视频中信息的碎片化处理,使我们很难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容易造成认知上的片面性。因此,对于有志于从事纪实摄影创作的青年摄影师来说,我们应当认识到,纪实摄影是一项严肃的创作活动,它满足了人类记录生活的需求,具有永恒的价值。

罗勇,男,汉族,1980年生于四川。

我过去主要使用胶片相机,直到2020年才开始使用数码相机。我的主要设备包括哈苏和玛米亚。在数码摄影器材方面,我最初使用了富士TX1、尼康D810E和哈苏XCD,后来主要使用索尼A7RIV和富士GFX100。索尼相机非常方便,而富士GFX100的像素高达1亿,能输出精美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购买最好的设备,用最好的镜头和胶片,采用最好的工艺进行创作。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最起码“最好的摄影器材”并不存在。当你认识到这一点后,你就会不再执着于摄影器材的追求,反而会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对我来说,现在对摄影器材的要求是尽可能使用手中的设备,并尽可能选择一些重量轻、速度快的相机和镜头。这些设备不仅便于携带,而且隐蔽性更强,能让我更方便地进行拍摄。

作为一名刚接触纪实摄影的青年摄影师,关键是要拿起相机走出去拍摄。我认为可以先从重量、焦段和速度入手,选定一套设备,然后就开始拍摄实践。你需要专注于拍摄内容的观察和了解,并掌握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熟练设置相机以完成快速拍摄的能力。可以先从你所在的环境开始拍摄,拍摄身边正在发生的画面,慢慢地增加拍摄量并积累经验。再对某一个点进行长期关注,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的拍摄水平和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升,照片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但仅仅拍摄是不够的。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师,你一定要善于梳理和总结。每隔一段时间,你应该整理过去拍摄的照片,这时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东西,并看到画面的变化。甚至你会因此去拍摄同样的内容,去将一些没观察到、忽略的点补足。

纪实摄影并不是简单地去某个地方拍摄一圈就能完成的。它通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摄影师长期关注并进行专题项目拍摄。因此,不要指望一次拍摄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不要指望网络营销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成就。这也是许多年轻纪实摄影师面临的困境,背后是生存压力和艺术追求在人生某个时期的矛盾。我的建议是,在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之外,投入精力进行纪实摄影的追求和创作。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如果你能平衡好两者关系,也可以同时进行网络营销和摄影创作。这显然对个人能力要求非常高,也会非常困难和艰苦。决定走这条路的摄影师一定要做好吃苦受难的准备。

作者:丁伟

我一直使用佳能的数码相机和镜头,而尼康则是我的胶片相机品牌。现在,我常用的数码相机是佳能EOS1DX MarkII和EOS5D系列,它们都是专业的数码单反相机。虽然我很少使用EOSR系列,但它们轻便、专业的机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使用的镜头包括“大三元”,即16-35mmF2.8、24-70mmF2.8和70-200mmF2.8等3支镜头,它们是新闻采访和纪实摄影的标配。

在我的新闻采访拍摄和纪实摄影项目中,我很少使用特殊镜头。这不仅仅是因为个人习惯,更重要的是因为纪实摄影本身要求避免过于夸张的画面表达。我们应该用真实的、朴实的影像去还原生活、社会和事件的原貌。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使用“大三元”镜头组合,或者说为什么35mm焦距镜头被广泛推崇用于拍摄纪实摄影。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职业的纪实摄影师,首先要学会“隐身”。优秀的纪实摄影师通常都是“隐形人”,他们在拍摄时总是隐藏在公众视线或新闻现场环境中。纪实摄影需要客观地记录和还原现场故事,在现场过于张扬的行为和吸引人的着装都会干扰记录,很难确定你拍摄的画面是否真正还原了现场或故事原本的样子,更不用说还原了。

纪实摄影门槛虽低,但要拍摄出一幅好照片,展现一段历史,用一个瞬间把事物表达得淋漓尽致,却是非常困难的。这些画面需要无数双眼睛去观察,无数人去思考才能被拍摄下来。纪实摄影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摄影人对现实、历史和未来有清晰的看法。什么需要记录,如何呈现,对摄影人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验。纪实摄影师首先要了解这个社会,懂得生活在社会中,了解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场景时所产生的喜怒哀乐都不一样。

我希望更多的摄影师能够尝试纪实摄影,记录并感受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科学、城市、精神面貌、生活环境和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很多事物可能只存在三两年,就会被淘汰、替代或消失。无论从国家、集体还是个人层面来看,所有这些都值得记录,都急需以纪实摄影的画面留存和展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纪实摄影在所有摄影题材中对器材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可以用手机进行拍摄。我认为普通人应该对纪实摄影有一定的了解,并尝试深入了解这一题材的拍摄。例如,记录身边的一条街道或某些生产活动。关键在于如何深入拍摄,仅仅用手机记录旅拍和随拍并不能真正体现纪实摄影的概念和意义,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纪实摄影需要你真正关注并深入某一方面,坚持探索和记录。

刘新武,摄影:

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摄影,最初使用尼康FM2胶片相机,搭配35mm定焦镜头和80-200mm变焦镜头。这套设备陪伴我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00年之后,我开始接触和使用数码摄影器材,并且从尼康设备转向佳能。 尽管我对摄影器材的要求并不高,尤其是在深入接触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之后,我对器材的“够用就好”态度更加明显。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十多年来,尽管整个相机和镜头技术和新品不断更新,但我仍然选择使用佳能EOS1DXMarkII机身和EOS5DMarkII机身。在镜头方面,我更愿意升级,因为镜头保值率高,通用性强,升级后带来的实用性、拍摄体验和成片质量提升更加明显。例如,我现在使用的佳能16-35mmF2.8L和70-200mmF2.8镜头都是“大三元”镜头中的二代产品。 随着我在纪实摄影方面的不断探索,即使不关注摄影器材和技术更新,也会对需要什么器材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要求。这让我不会有选择困难,只要是能满足“轻便、清晰、高速”的产品,那就是我的首选。

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才能提升自己并获得认可。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许多人无法参与的门槛。就像我拍摄的院士专题,从1992年到2021年,用了近30年时间,拍摄了上百位院士。如果青年摄影师想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建议尽早确定拍摄专题或方向,并要有持之以恒和厚积薄发的思想准备。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都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另外,好照片是“攒出来”的,摄影器材固然重要,但不要过于依赖,而是要增强观察能力和洞察能力,关注社会和生活,以更高的格局视角去了解世界。

陈昆仑,青年摄影师。

我目前拥有佳能EOSR5和EOS5D MarkIV两台相机,它们分别配备了RF卡口的24-70mmF2.8和70-200mmF2.8镜头,以及EF卡口的50mmF1.2和8-15mmF4镜头。我同时还使用富士的X-Pro2相机,搭配23mm和55mm定焦镜头。

从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会为摄影部的摄影记者提供不同的器材选择。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我和记者们的选择都差不多。我们基本上都以“大三元”镜头为标配,完成大多数采访工作。常用的“大三元”镜头配置为16-35mmF2.8、24-70mmF2.8、70-200mmF2.8。此外,我们还会备着一支闪光灯,以应对不时之需。有些摄影记者还会带上50mmF1.2、85mmF1.4等大光圈定焦镜头,用于拍摄一些特写照片。另外,针对体育赛事等方面的采访需要,我们通常还会配备400mmF2.8和100-400mmF4等超长焦镜头。 不管拍摄什么题材,我认为都应该以器材为创作服务。不要做摄影器材发烧友,选择器材的唯一方法就是“创作需要什么就选什么器材”。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尤其如此。

要想在纪实摄影方面有所精进,“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摄影师应该具备思想和内涵,这不仅指照片,更是对自身内在的要求。技艺精湛指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器材只是技术的一个层面。如何掌握摄影语言和创作手法,关键在于大量拍摄实践和不断学习、交流。制作精良是要注重后期作品的呈现,包括输出质量和呈现方式等多个方面。就我个人而言,我主要使用佳能EOS5DMarkIV和50mmF1.2定焦镜头进行拍摄。我也有使用EOSR5和24-70mmF2.8镜头进行拍摄。从人物肖像拍摄的角度来看,大光圈定焦镜头具有很大的优势。新的EOSR5在成像上也更加出色,这将直接体现在“制作精良”层面。但从创作本身和关键角度来看,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最重要的还是“思想精深”,其次是“技艺精湛”。前者保证照片的内容和深度,后者保证表达的准确性。显然,题材、技艺水平和制作要求决定了摄影器材的选择。如果你刚开始接触摄影创作,还在纠结选择什么器材,那么我会建议你根据经济实力和喜好选择相机,再搭配一支14-105mmF4的高通用性多功能变焦镜头。这基本上就能满足你所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拍摄场合和学习、实践的要求了。如果你处于进阶阶段,可以尝试只使用一支50mm定焦镜头进行实践拍摄。这样可以学习、尝试靠近和融入拍摄现场,更切身地体会感受,感受摄影语言和创作手法的运用。如果你仍然迷茫,那么我认为什么器材都可以,因为思想、坚持和学习比器材更重要。多看好的纪实摄影作品,关心身边的题材和熟悉的题材。

刘秀军,男,汉族,1963年生于四川。

很多年前,我喜欢使用佳能EOS1DX MarkII和EOS5DSR相机,搭配100-400mmF4.5-5.6、24-70mmF2.8和11-24mmF4等“大家伙”镜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摄影理解的改变,我现在使用索尼A9II和A7RIV相机,但仍然使用相同的镜头。

从个人经验来看,佳能和索尼的相机都非常出色。我的大部分摄影生涯都与佳能相机结伴,它们非常耐用、可靠且性能出色。只要不摔机,它们一般不会出现故障,而且价格也相对合理。然而,数码单反相机本身重量较大,像素也较低,使用起来不如索尼微单相机舒适。这是因为索尼在数码相机领域起步较早,而我作为第一批将全套佳能换为全套索尼的用户。据说现在佳能的微单相机也很不错,但我已经无法割舍对索尼的感情。索尼微单相机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够完美,使用起来比较“娇气”,专业机型中也没有多重曝光和自动接片等有趣的功能。尤其是高感光度画质方面表现平平,有时会遇到噪点问题。然而,索尼相机在大多数环境中的成像质量确实很高,这也是我一直使用它的原因。在镜头方面,我常用的是100-400mmF4.5-5.6变焦镜头,它在拍摄时非常灵活。这个焦段也能让我与被摄主体保持很好的距离。但需要强调的是,喜欢使用什么样的镜头,与自身的拍摄习惯、创作理念和拍摄环境有直接关系。相比之下,我认为熟悉手中的器材,了解它们的局限性是拍出好照片的必要条件。器材选择应以拍摄题材、想要实现的影像效果和作品输出的具体要求来决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分享摄影作品和短视频。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一种激发人们不断追求进步的现实动力。然而,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师,如果每天都想着拍摄网络视频来吸引关注,那么就有可能陷入“不务正业”的境地。这种哗众取宠和追求名利的做法并不适合纪实摄影师。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那么就可能会阻碍纪实摄影师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并且也无法拍出优秀的作品。因此,我们并不是反对纪实摄影师利用网络营销和拍摄短视频来宣传自己,而是希望那些有志于成为纪实摄影师的人能够明确自己的追求、发展方向以及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

王卫光,摄影:

关于摄影器材的选择,我认为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生产数码相机的厂家,相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每款相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相机。我曾经使用过EOS5DMarkII、EOS5DMarkIII、EOS1DX MarkIV、EOSR3、EOSR5和EOSM6MarkII等相机。在选择镜头时,我会根据实际拍摄需求来考虑,通常会使用28mm或35mm焦距的镜头。在拍摄纪实照片时,需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的纪实画面不仅需要有人物,还需要适当的背景。因此,在构图时,背景往往是必要的元素。28mm或35mm焦距的镜头比较适合。有时候,需要弱化背景来突出人物,而有时候则需要背景与人物相呼应,以强化影像语境。我的感觉是,需要通过灵活变换拍摄位置和角度来感受不同的影像结果。即使是同一个环境,如果灵活变换拍摄位置和角度,也会完全改变影像呈现的效果。

在纪实摄影中,构图是非常重要的。掌握构图技巧不能简单地套用黄金分割线,而是需要摄影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清楚地看到图片中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影像语境的趣味点以及把握瞬间即逝的机遇,从而取得影像的多样性,成功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在纪实摄影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对于主体人物占据主要位置的画面,需要征得被摄者本人同意,如果要将照片用于商业用途,还需签订肖像使用权许可书。对于群体社会活动的拍摄和街拍,我通常会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了解事件的背景和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由于街拍具有突发性,通常无法预见,因此需要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锻炼出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有时候,你可能会预见你期待的画面出现,但这需要耐心等待和运气。

纪实摄影具有社会属性,它所记录的不同时代的记忆,使影像具有了难以再现的唯一性。通过纪实影像讲述故事,能够体现影像的真善美。所谓“真”,就是指影像的真实性,即不编造、不虚构。心存善良和阳光去观察事物的本质,才能看到“美”。扎实的影像会说话、会打动人,传递正能量并影响人们。例如,我2018年参与策划的中国、巴西百年“第一街”(北京王府井大街和里约热内卢科帕卡帕纳大街)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国民众通过对比百年前和现在的照片,感受到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细节,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摄影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观众心中产生了共鸣。

关于摄影实践,我的感受是,无论拍摄什么题材,首先都需要进行必要的学习。只有了解所拍摄题材或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提高拍摄的成功率。例如,我曾拍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击剑比赛。由于我从未拍摄过这类运动题材,我发现运动员身上的光线很强,因此大幅度降低曝光补偿,避免曝光过度。同时,我观察击剑运动的特点和精彩瞬间在哪里。在拍摄海上冲浪时,最重要的也是观察。例如,冲浪人顺利站上滑板后的下一步会做什么动作?冲浪人挑战的是在变化的海浪中顺势滑出一个接一个旋转动作。在海浪飞溅的瞬间,他们要平衡重心,做出优美的动作,既惊险又令人叹为观止。一张好照片的产生,一定是因为它能打动人心。这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作者:崔小曼

我拍摄的题材广泛多样,包括纪实摄影和风景摄影等。在选择器材时,我会根据拍摄需要和使用习惯进行选择。例如,在拍摄舞台画面时,我希望相机和镜头具有光学防抖功能,因此我会选择70-200mmF2.8等镜头和EOSR3相机。此外,像这类旗舰级相机,其功能和性能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拍摄需求。如果佳能能够提高EOSR3的像素数量,那将更加符合我的需求。

对于想尝试纪实摄影的初学者,我建议从扫街开始。选择体积小、速度高的相机,如佳能EOSM6和EOSM6MarkII,比较合适。我经常使用这两款相机扫街,它们体积小巧,可以更换镜头,不容易引起路人注意。此外,它们稳定性好,整体表现可靠。如果你想深入尝试某一类摄影(包括但不仅限于纪实摄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买好一点的相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也在不断改变。世界潮流也在发生变化,视频影像已成为传播和分享的主要方式,而不再是照片这样的静态影像。这不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也是影像应用的拓展。摄影以某个瞬间的影像作为记录点,讲述一个故事或一段历史,这一点正在逐渐被大众忽视。但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的信息表达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视频通常采用讲述和灌输式的信息表达方式,深度扩展范围也不同于照片。这一点在纪实摄影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我们不能将纪实摄影作品或其他摄影门类的艺术创作与短视频直接对比,因为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摄影不仅仅是简单的拍摄照片,只有亲身感受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决定拍摄什么。摄影师应该深入生活,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事物的理解进行创作,不断探索,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

郑龙华,摄影师。

我目前使用的是佳能EOS5D MarkII和EOS5D MarkIII数码单反相机,搭配“大三元”镜头,并随身携带徕卡数码相机。我最常使用的镜头是70-200mmF2.8,它能帮助我精简画面,突出主体。我对相机的选择一直都是够用就好,把注意力放在创作上,把控好人物表情和画面表现形式等。由于我是一位“无手摄影师”,我的操控相机的方式比较独特,很多功能无法使用,只能进行简单操作。听说佳能EOSR3拥有眼控对焦系统,可以根据眼球动作控制焦点位置,这对我来说非常实用。但我还没用过,所以不确定它是否真的如我所想的那样方便。我希望摄影器材能尽可能简单和智能化,但现实中有些困难,厂家也很难为我单独设计产品。

摄影一直是我热爱的职业,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摄影的记录功能。例如,专题摄影题材应该选择具有故事性的社会热点,围绕主题(故事)选取多幅图片,图片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能构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并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每个画面。关键在于有一幅或几幅能抓人眼球、概括主题的主打图片。因此,单幅图片相当于文字新闻中的消息,专题摄影则相当于文字新闻中的调查、评论。因此,专题摄影是纪实摄影中最具深度和高度的报道题材,是摄影师针对社会问题、现象或族群等社会形态进行长期深入调查和采访后,以摄影为手段,加上适量文字,真实生动反映事物(人物)发展进程或结果的影像志。

选题是专题摄影成功的关键。摄影师应分析所确定专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拍摄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有故事性的题材,并结合自己熟悉且深有感触的题材,才能得心应手。当选题确定后,详实的拍摄计划和充分的案头工作至关重要。优秀的纪实专题摄影往往通过别致的构图和独特的光影呈现,因此表现形式要新颖,手法要多样,情节要感人,拍摄要细腻。尤其专题中的图片之间应有内在联系,能体现叙事的整体性。例如,把握结构的统一,让专题的结构内含递进关系或并列关系,画面有机组合,整体呈现出节奏感和协调性;关系也很重要,人与事应以主线串联起来围绕主线展开,并注意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联;影调也须统一。图片专题的影调、色彩统一依靠于光影、色调等摄影语言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受众思考所述人物或事件背后的意义,并赋予专题更多的审美价值。但并非一成不变,组成专题图片时应注意图片之间的景别变化、人物表情变化、动作和姿态变化、光影变化。生动的文字是优秀专题摄影的“绿叶”,它能丰富照片内容并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视觉效果的感受。

作者:颜劲松

我目前使用的是富士GFX100中画幅相机,它配备了45-100mm和100-200mm两支镜头。我认为,只要适合自己的相机,能够很好地完成拍摄任务,就足够了。盲目追求新款、高性能的相机并没有太大意义。如果您要拍摄风光类作品,建议使用像素较高的相机;如果您喜欢拍摄人文和动物类作品,则建议使用连拍速度较快的相机。

我目前主要采用集锦式摄影长卷创作方式,需要拍摄大量素材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即使有更新的选择,我也不打算购买更贵的相机,因为GFX100已经足够使用。唯一的缺点是,GFX100的体积和重量都相对较大,即使是一机一镜的出行选择,也不如微单相机轻便。

蒋澍,摄影师。

我使用的器材大多都是旧的,大概是在5年前购买的索尼微单和尼康单反相机,以及徕卡的中画幅相机。镜头方面,我主要使用35mm、28mm、85mm和105mm的定焦镜头,以及24-70mm的变焦镜头。对于器材,我只要求它够用就好,关键是成像要清晰,能够放大到两米。其他的我没什么要求,相机就像画笔一样,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我反对唯器材论,拍什么、怎么拍、拍完以后拿来做什么?这3点才是决定选用器材的标准。很多摄影爱好者往往更注重器材,认为只有昂贵的器材才能拍出好作品。其实不然,比器材更重要的是摄影者的想法和理念,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沉淀。

作者:林添福

当我拍摄“独龙族与半个世纪的爱”的专题时,我使用了哈苏500cm、903wc相机和40mm、80mm、120mm、150mm多支镜头。而在拍摄湿版冰花时,我使用了沙慕尼1010大画幅相机和420mm老镜头。这些都是我无法选择其他器材的,因为它们性能优良、成像出色。虽然它们很重、很贵,但这是我能承受的最佳选择。不过,我仍然希望有更多选择,在保持相同性能和画质的同时,价格更便宜、重量更轻、防抖功能更强大。

从我的个人摄影经历来看,我对镜头焦距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了变化。在40岁之前,我喜欢使用广角镜头,因为它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喜欢使用标准镜头和中长焦镜头,比如50mm和120mm。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年轻时我喜欢拍摄具有张力、冲击力和个性张扬的照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更重视影像的内涵、情感和情绪变化。如果你也在为摄影器材的选择而烦恼,不妨参考一下我的经历。但请记住,摄影的关键在于创意和思想,而不是器材的好坏。如果你有能力,购买最新、最好的器材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器材成为你的压力,而是要学会如何掌控它,并发挥它的最大潜能。

作者:申云峰

我的摄影方向主要集中在纪实和艺术类题材上。我常用的设备包括索尼全画幅黑卡数码相机RX1RII(内置35mm定焦镜头)和尼康Z7II无反相机,搭配24-200mmF4-6.3镜头。我个人更擅长使用小型轻便的数码相机进行拍摄,尤其是那些具有翻转屏功能的机型。这些相机小巧隐蔽,不易引起被摄主体的注意。然而,它们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电池续航能力不强,每次拍摄都需要携带多块备用电池,有时甚至会因为更换电池而错过拍摄机会。此外,24-300mm变焦镜头也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我的构图需求。总的来说,我对摄影器材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够满足画质和输出尺寸的需求,器材的优劣并不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无论是纪实类还是艺术类专题,内容的选择都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坚持传统,创新发展,用摄影作品来遥望过去,测量历史,让观众能够立刻感受到历史感、时光感和现代感。这也是我对艺术类摄影创作的理解和观念。

赵欣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根据主题选择器材。有时使用135画幅相机,有时使用中画幅、大画幅相机,甚至针孔相机和宝利来相机。标准焦距和中长焦距的镜头是主要选择。最终,我考虑的是表达的意境,而不是机器的画质。例如,在拍摄《复活》时,我使用了4×5画幅相机和针孔相机,但最终选择了针孔相机拍摄的。因为它的成像效果似幻而真,能充分表达出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感觉。而在拍摄《消融》时,我选择了宝利来相机,主要是为了利用其成像特性,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时光流逝影像。

正如美国摄影师格林菲尔德所言,一生专注于一件事,将其做到极致,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因此,我选择了在艺术类摄影领域深耕,不断寻找自己的风格,并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拓展思路和眼界。但有时也需要暂停拍摄,给自己留出一些思考和学习的时间,然后再重新出发。

李铁强,男,汉族,1977年生于四川。

我拥有大量的摄影器材,其中包括21台各种品牌的相机。我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心情和拍摄内容来选择使用不同的相机。如果拍摄内容需要快速抓拍,我会选择体积小、重量轻、连拍速度快的相机。总的来说,我认为每款相机都有其优缺点。例如,尼康D850的机械快门声音无法消除,而尼康Z9在对焦、高感画质和连拍方面表现出色,但像素略低。尼康Z 7II虽然重量轻、体积小,但从待机状态唤醒至工作状态的时滞太大。因此,没有完美的相机,也没有能为你量身定制的摄影器材。你只有学会更好地使用它们才能取得成功。

在我看来,想要学习摄影并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就必须先理解“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刚开始学习摄影时,模仿是很必要的。模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为“搬运工”,而是通过模仿来创造、创新,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选择高端的摄影器材。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学习摄影和完成创作将变得更加便利。我们不必被这些技术问题所困扰。

滕彬,摄影师。

在胶片时代,我曾使用过玛米亚、雅西卡、骑士和尼康FM2、F100等相机。后来,我开始使用数码相机,先是尼康D100、D200和D3s,后来又换成了索尼A7R和A7R3,以及富士的GFX100s。在镜头方面,我主要使用16-35mm、24-70mm、24-105mm和100-400mm变焦镜头。与富士GFX100s搭配的是32-64mm和100-200mm镜头。显然,我更喜欢变焦镜头,因为我的主要拍摄对象是风景艺术类摄影作品。需要高质量的照片效果,高像素是首选,其次才是机身重量和性价比。之所以喜欢使用变焦镜头,主要是因为在爬山涉水时不能负重太大,而变焦镜头使用灵活,便于携带,还能减少携带的镜头数量。

从我目前的使用感受来看,这些相机的散热问题值得关注。在夏日的户外,气温超过40摄氏度时,相机很容易过热,这会给拍摄带来很多不便。此外,选择移轴镜头也很有限,索尼和富士的都差不多。

在选择器材时,应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设备,而不是盲目追求昂贵或高级的设备。在成长的道路上,器材的重要性会逐渐减弱,而那些限制你成长速度和达成目标的因素,如阅历和知识积累的厚度,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加强理论学习和知识储备,多与他人交流,多看作品和展览,才能不断提高你的水平。

林铭述,现任职于索尼中国。

目前,我主要使用索尼的设备。我最常用的机型是A7R系列,包括A7RIV和A7RV。此外,我还使用了索尼G大师系列的16-35mm、24-70mm、100-400mm镜头,以及一支12-24mmF4的G系列镜头。这样的器材配置能够提供更多的视角和空间方位的拍摄可能性。

我通常先使用超广角和长焦镜头来拍摄环境、故事要素和主体,然后再转用35mm或50mm等标准焦段来捕捉平实的自然视角,展现细节或突出某些构成元素。这种方法通常与整组作品或展出作品的选择、排序相一致,可视为我在进行艺术类摄影创作时的构想方式和思维逻辑。

在众多相机性能参数中,我最为看重像素数量和防抖性能。高像素能够捕捉更多细节,照片更细致,便于后期制作和裁剪。此外,相机和镜头的防抖性能也至关重要。在许多场景中,我不再需要使用三脚架,拍摄更加轻松便捷。

在艺术类摄影的创作中,有许多与商业类摄影相似之处。例如,我主要拍摄建筑主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定制型建筑作品拍摄,另一种是以艺术表达为重的建筑作品拍摄。前者属于商业摄影范畴,需要完全尊重甲方意见,并尽可能体现自身艺术水平。后者则是天马行空的艺术表达,遵循主观意向创作。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摄影发展方向。中国拥有丰富的建筑资源,无论是千年古建筑还是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都令人惊叹。你可以从家门口开始,重点拍摄城市的文化地标建筑,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大剧院和CBD商圈等。

作者:徐淑凯

我使用的器材会根据不同的项目而有所不同。在一些特殊项目中,我会使用大画幅与数码后背组合,例如仙娜P2、P3。我的镜头包括罗敦斯德的45mm和90mm。在拍摄普通项目时,我更多地使用佳能EOS5DMarkIV和EOS5DSR。在拍摄建筑和空间项目时,我会更多地使用佳能17mm、24mm和45mm移轴镜头。

在拍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镜头的选择。例如,拍摄家具时,我喜欢使用24-70mm镜头,因为它非常灵活,可以轻松变换广角和中长焦。

当我拍摄空间设计时,我喜欢使用广角移轴,这样可以增强图像的视觉张力。但是,在拍摄过程中,我发现联机拍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使用的几台佳能相机经常出现USB线缆脱离接口断开连接的情况,而且手持拍摄时还会经常接触不良,导致图像无法传输。

现在,我的团队每年都会迎来新人,其中有我的师弟师妹(有摄影基础),也有对摄影感兴趣的新人。我建议每一位没有扎实基础的新人先阅读摄影史,了解摄影的起源和发展,再有精力的话,可以进一步阅读美术史,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此外,商业摄影需要不断练习构图,并给自己设定目标。

例如,可以反复使用各种焦段(如17mm、24mm、35mm、50mm、90mm)进行构图和实拍练习。接下来,可以尝试练习使用灯光,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灯的数量,以达到能够使用十几盏灯打出自然光的效果。如果想要成为一名职业商业摄影师,这些技术必须熟练掌握。

付增凯,商业摄影师。

在商业摄影中,摄影器材的最基本要求是稳定输出且不出故障。进一步的要求是像素。作为商业摄影师,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客户对照片放大需求。市面上的相机功能各不相同,有的具有连拍优势,有的像素高,有的镜头选择丰富。但商业摄影师不会选择不合适、不满意的设备去试错,尤其在客户面前更是如此。这是商誉和口碑问题,更涉及到许多人的工作付出和资金投入。 摄影器材对商业摄影来说只是工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先进,商业摄影题材广泛,从本质上说,商业摄影师可以使用任何品牌和摄影器材完成拍摄。关键在于是否合适。例如,我拍摄体育广告时需要对焦快速的机器,有时会遇到像素无法满足大幅面广告需求的情况。因此,我只能在众多选择中选择一台相对合适的机器。

文章发表于《中国摄影报》2023年第47期6、7版。

采访整理:陈昭毅,中国摄影报

《中国摄影报》的邮发代号为1-126。

每周两期,对开出版。

全彩印刷的24个版

全年100期,总共150元。

如何在2023年订阅报纸?

您可以前往邮局进行订阅,或者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进行咨询。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进行订阅。

扫描中国摄影报在线订阅二维码,即可支付。

推荐阅读